热点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邓咏秋, 刘可歆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7): 18.
    文章引入职业共同体理论,以“图书馆人奇妙夜”为案例,对三届“图书馆人奇妙夜”的节目单、评论等进行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图书馆人奇妙夜”是促进图书馆职业共同体发展的创新实践。其功能包括:分享专家知识;表彰与展示业界创新实践;促进图书馆员的专业学习与能力提升;增加职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荣誉感;满足同行庆贺新春、期盼美好的心理需求。文章还分析了“图书馆人奇妙夜”的创新点。
  • 曲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7): 24.
    开展错时服务是图书馆满足大众业余时间文化需求、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济南市图书馆“YEAH归人”市民夜校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分散设置教学点、精准设置多元课程、采取公益收费模式、积极谋求社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公共图书馆错时服务的典型案例。文章对该项目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并从开展错时服务,差异化设置服务项目;打破馆舍空间局限,延伸错时服务触角;探索普惠性错时服务,满足读者高质量文化需求;培育错时服务品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四个方面为公共图书馆开展错时服务提出建议。
  • 滕思琦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7): 39.
    NFT技术作为区块链的应用之一,在图书馆领域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NFT馆藏的概念以及特点,为构建图书馆数字馆藏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从NFT数字馆藏资源建设、数字馆藏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架构三方面提出了NFT数字馆藏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分析了运营平台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对NFT馆藏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付春梅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7): 47.
    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音乐文献工作的局限性愈发显著,音乐文献工作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数字人文技术不仅拓宽了音乐文献工作的目的、对象与方法,还引领音乐文献工作从计量时代迈入计算时代。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技术在音乐文献工作中的应用,从音乐文献的数据化、语义化、智能化、可视化四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揭示了数字人文技术对音乐文献工作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音乐文献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 徐益波, 丁若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4.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通过新媒体传播向国际社会进行形象展示,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公众感知维度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IFLA获奖案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获奖图书馆的几个关键特征:高质量发展、社会化探索、数智化创新,并提出了“超越传播”“跨界融合”“数智赋能”等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形象展示中可采用的新媒体策略。
  • 周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25.
    文章对全球57篇开放科学相关的指导性文献进行了详细解读,重点分析了研究对象、时间脉络、内容框架、延续政策等方面,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启示:制定系统性的政策指导,树立可持续的投资信心,开发针对性的创新技术,确保双维度的存储安全,适配可更新的版权许可,定制多途径的质量把控,满足差异化的多种需求,提供规划好的宣传培训,构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参与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期为我国开放科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 赵发员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54.
    在数字化浪潮和社会老龄化同频共振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贫困愈发成为我国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共享信息时代红利的屏障。文章基于可行能力视角,建构“四象限”老年人信息贫困精准识别模型。在对昆明市海源社区四类老年人信息贫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精准治理策略:拓展信息可行能力,发挥“信息领袖”带动作用;激发信息需求意愿,强化自主信息行为实践;加强信息兜底帮扶,提供基本信息供给服务;启动“数字扫盲”工程,提升信息可行能力。并对公共图书馆如何提升老年人信息可行能力提出了建议。
  • 卢美辰, 单召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61.
    虚拟学术社区是重要的知识分享、利用和创新场景。文章以知识管理理论SECI模型为基础,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演进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构建渐进式的社区知识服务框架,即多元交互促进隐性知识扩散、场景呈现促进显性知识外化、知识聚合和揭示实现显性知识融合、资源和用户需求的映射促进隐性知识内化。提出基于SECI理论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服务策略:释放社群活力,深化用户交互;打造知识呈现场景,构建领域本体;实现语义层面的知识聚合,建设分面式知识导航;精准对接用户需求,促进价值共创。
  • 钟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76.
    文章以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为基础,介绍了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空间导视系统典型案例,从规划设计、功能布局、视觉形态、形象定位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建议。
  • 汤浩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24.
    大语言模型技术日益成熟,生成式AI正在重塑各行各业。文章从实际业务场景出发,选取客观性较强的事实型问题,涵盖统计信息、名词解释、典故出处、历史考据四类咨询内容,由选取的4个生成式AI根据原始提问完成回答,并与馆员的标准回复进行对比后评估效果,探讨AI技术深度参与智慧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生成式AI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生成能力,但在提供权威信息来源方面的表现不稳定,且无法进一步理解整合信息以实现对较专业问题的回答。参考咨询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图书馆业界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并完善与AI融合的路径。
  • 赖璨, 陈雅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39.
    开放获取运动为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图书馆也积极推动着开放获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结合文献内容对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研究及图书馆开放获取实践提供参考。已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图书馆的开放获取政策、开放获取资源利用、开放获取出版服务、机构知识库建设,研究趋势体现在关注图书馆参与开放获取转换、图书馆支持推进开放科学,未来可以从新型开放获取模式应用、开放获取学科差异化服务、开放获取服务效益测度、开放获取协同合作体系、用户开放获取素养提升角度深化研究。
  • 龚亦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52.
    在数字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书本式目录索引编制技术仍有用武之地。文章结合《南京师大校报总目录》编制项目,说明书本式二次文献依然可以成为特定条件下,特色文献长期保存和利用的解决方案之一。这一传统技术应该得到重视和合理利用。目录学理论研究也应该回归工具之学的传统,为当代书本式二次文献编制工作提供更多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 吕明秋, 魏蕊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65.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服务的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系统地比较分析了英国医学科研系统图书馆、医学高校系统图书馆和医院系统图书馆三类医学系统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实践,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提出英国医学系统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优化出版服务主体,促进内外协同发展;细化出版服务对象,注重内容需求差异;完善出版服务内容,明确科研活动需求;扩展出版服务形式,加强出版实践意义。
  • 孙航, 周余姣, 骆炀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73.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易学代表性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布的国家图书馆藏五部《周易本义》的书影,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仰韩堂刻本,有钱陆灿批校的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有作为《四库全书》底本的清康熙内府刻本,还有丁晏批校本以及陈介祺批校本。这五部善本多经名家递藏,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
  • 王兆伟, 杨欣如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4.
    公共文化设施委托运营对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和运营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为评估委托机构的实际运营效果,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公共图书馆整体委托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责任与职能、阵地服务、阅读推广活动、人才培养、提升与创新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政府决策、社会监督及图书馆自身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 龚蛟腾, 周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4.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文化引领。基层图书馆作为弥补城乡文化鸿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必须肩负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当前,基层图书馆存在标准规范缺失、资源配置不齐、数字赋能较弱、运行机制不全以及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应用、完善运行机制与激发创新意识等措施,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 张孝天, 张若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23.
    出版物交存制度是公共图书馆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定制度,明确了出版单位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的规定。为全面了解公共图书馆法实施前后我国出版物交存制度落实的具体情况,笔者所在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对此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梳理了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出版物交存工作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出版物交存制度实施的有效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杨晓农, 吴晓格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43.
    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与文献调研法,对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游戏化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游戏化服务类型主要为知识问答、主题活动、寻宝解谜、角色扮演、虚拟现实、情景模拟。游戏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服务、传统节日体验、信息素养教育、图书及数字资源推荐、经典推广活动等方面。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游戏化服务存在服务举办次数少且规模小、服务类型多样但缺乏深度、服务内容与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宣传推广渠道单一等问题。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正确认识游戏化服务的价值,培养专业团队;创新游戏化服务类型,创设激励阅读的游戏环境;以用户为中心,扩展图书馆游戏化服务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助推公共图书馆游戏化服务开展。
  • 张荣佩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71.
    在教育变革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向研究型学习支持服务的转型。同伴教育对于图书馆发挥人才培养的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构建了一个同伴教育理论框架,并以上海大学图书馆基于写作中心开展的一对一学术写作辅导为案例,总结了同伴教育在系统化组织架构、差异化服务形式、渐进式培训机制三方面的发展经验,评估了同伴教育服务实施的具体效果,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未来学习中心等新型组织机构、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 刘畅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84.
    无锡堰桥村前图书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其历史沿革可分为初创、探索、变革三个时期。作为中国近代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缩影和写照,村前图书馆每年来馆阅读人数颇多,真正做到了惠济乡民。村前图书馆民建民享、藏书丰富、活动多样,通过设立儿童阅览室、举办书画展、联合胡氏公学等方式,充分融入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营造了一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挥了社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文化职能。加强和改进乡村图书馆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前图书馆不失为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一个范本,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 宁三香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42.
    测试图样在数字文献转换缩微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概述了数字文献转换缩微品技术的发展情况,详细解读了国家标准中关于测试图样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相关实践工作中测试标板的制作,发现测试图样主要包含画面变形性测试、解像力测试、密度或色彩还原性测试三要素,并从设计的多维度考量、选择标准的细化、技术要求的全面性与适用性、应用步骤的系统性、更新与管理机制的标准化、操作人员的能力提升、监督与评估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测试图样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对于提高数字文献转换缩微品行业的规范化水平、促进测试标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王恒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52.
    文章在概述用户反馈、人机协同、智慧图书馆人机协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提升知识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用户知识交互互动体验、促进图书馆员专业发展与数字能力提升、提高数据驱动决策效率4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用户反馈的智慧图书馆人机协同服务模式的优势作用,从用户需求分析、用户服务模块、人机协同机制和用户隐私安全保护4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思路,从数字服务支撑体系、人机服务保障队伍、创新化宣传推广方式3个维度归纳了人机协同服务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 张新娅, 刘海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70.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快速发展对实现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环境支持下,各地大力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存在建设目标不清、评价标准混乱的问题。体验经济理论强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属性,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文化体验空间”的理论依据,向文化内涵式发展的分析工具。文章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围绕“新空间、新服务、新标准”的实践原则,提出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拓展体验式文化服务模式、制定“文化体验”评价标准的实践思路。
  • 章淑萃, 孙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83.
    文章解读了宁波、舟山地区现存的跟清代水师名将李长庚有关的七通碑(拓),发现李长庚作为“仁者必有勇”的将军,在宁波、舟山等浙江沿海经营军务之余,热心参与当地教育、慈善公益事业。李长庚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七通碑(拓)反映了李长庚与浙东官员、士绅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李长庚与浙江巡抚阮元的密切关系。文章期望通过这七通碑(拓)的解读,全面认识李长庚在浙东地区的行动轨迹,并借以研究清代海防水师官员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方式及意义。
  • 胡海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4.
  • 严贝妮, 刘婉, 宰旭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21.
    新时代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迈上新台阶的具体反映。基于2012—2021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双系统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测算双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并探寻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年均值始终高于文化产业数字化年均值,但差距逐年缩小;二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也基本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整体上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协调度基础较薄弱,但提升速度较快,到2021年绝大部分省份都达到过渡或协调阶段;多数省份为同步发展型或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超前型;数字环境、阅读服务、服务设施3个层面指标和耦合协调度关系最密切。
  • 吕福龙, 汪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5.
    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需求具有保守性、地域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然而各大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的公共文化则倾向于潮流化、中心化以及娱乐化,这使得农村老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需求识别低度数字化、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服务方式可操作性弱,是导致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三大要素。为了优化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匹配农村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识别机制、打造契合农村老年人的专题性服务内容、形成适合农村老年人操作的多重服务形式。
  • 李琪, 叶继元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38.
    1920—1927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在不算长的图书馆职业生涯中,顾颉刚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审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办法。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通过顾颉刚有关文献资源采访的论著和其他学者的评论,分析顾颉刚文献资源建设思想,认为“文献资源类型扩展论”“文献资源生命论”“文献资源体系论”“地方文献特色论”等是顾颉刚文献资源建设思想的精华。他的文献资源建设思想及实践,对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纪超, 展姗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45.
    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时代命题,又是公共图书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分析视角,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深入探讨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的生成逻辑、内涵延展及未来指向。研究认为创新用户服务、提升组织韧性、反哺经济社会、促进价值共创是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 晋熠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60.
    遏制校园欺凌现象迫在眉睫,但在思考如何治理校园欺凌的问题时,图书馆等机构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北美图书馆学者较早开始关注校园里存在的欺凌问题,并对图书馆可以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调查、网络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对北美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的服务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项目类型分为基于社会情感培养的倡导型项目、基于体育素养提升的实践型项目和基于预防技能学习的培训型项目,具有资源工具丰富、项目类型多元,发挥馆员专长、重视宣传教育,创建支持性环境、回归人文关怀的特点。
  • 周剑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75.
    文章将图书馆服务项目分为空间设施、信息资源、智力服务三类,对76名理科师范生进行持续四年的跟踪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ANOVA方差分析判断图书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图书馆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期刊,对学生第一年课程成绩、德性评价以及后续“毕业论文检索范围、毕业论文个人观点”都有正向效果;图书馆空间设施和智力服务对第一年学生课程成绩、德性评价呈现负向效果;图书馆各项服务项目对师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成长无正向或负向效果;学生入学之前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容小觑。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投入移动端的数字资源组织;模块化配置“空间、资源、智力”,多维度塑造图书馆形象;开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课程,对部分学生进行定点帮扶。
  • 李霞, 王月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短视频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短视频平台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算法推荐服务成为主要的市场推广手段,导致信息窄化现象日益突出。本研究以抖音为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探讨信息窄化对用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的信息窄化对用户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信息有用性和易用性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用户算法素养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扩展了TAM的应用范围,深化了对信息窄化问题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 何立芳, 彭建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43.
    文章在结合皮影Web GIS系统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基于Web GIS技术的非遗数据管理路径与方法。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将空间元素进行经纬度元素的对应扩展,并添加到元数据方案中,使之与时间元素、属性元素一并构成新的元数据方案。通过网络地图提供的API接口,调用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即可在网络地图中实现数据管理。利用大型网络地图对非遗数据进行管理具有使用简便、易维护、成本低、数据可移植等优势;同时,能有效实现数据可视化呈现、可视化挖掘、可视化分析,以及非遗项目的可视化濒危预警等功能。
  • 应燕娜, 王可鉴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60.
    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亦是“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荐之乡村文化空间篇”所展示的10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调查,分析其在空间构建、服务内容、管理运营上的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浙江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从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注重与传统特色协调、实现文旅融合和建立监督约束体系等方面出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创新升级的同时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 和社会主体参与平台,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新时代的发展。
  • 王子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74.
    河南大学图书馆旧址位于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主体以六号楼为主。该馆舍起初供教学、行政使用,并非专门图书馆建筑。楼体为中西合璧风格,是河南大学民国建筑群中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楼宇。六号楼从1924年开始被校图书馆使用,到1985年搬迁新馆,前后61年,一直是河南大学图书馆主馆,为河南大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河南省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
  • 吕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84.
    宁波卢氏抱经楼曾藏有两部《明实录》,现一部分藏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一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章对这两条流传路径分别进行补充与辨正。傅斯年图书馆藏本是在民国五年由上海古书流通处主人陈立炎售卖给刘承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刘承幹嘉业堂购得,后随史语所迁藏台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则是宁波卢氏抱经楼在太平天国时期散出,后被蔡氏墨海楼所得,其后人约在民国十七年抵价给宁波李氏,李氏在接收墨海楼藏书后建立了萱荫楼,萱荫楼主人在新中国初期将藏书全部捐给国家,大部分归浙江图书馆,而其中的《明实录》则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
  • 李国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5.
  • 徐益波, 陈莹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6.
  • 王喜明, 肖丹, 王学光, 贾丽坤, 李飞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19.
    文章简要介绍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史,从相关学科性质、相关学科与信息科学关系、信息科学学科体系、学科名称等方面回顾了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有关信息科学问题的研究讨论情况。提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应加强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立足信息科学,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深化与信息科学相关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交流互动,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 王尧, 寇志敏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45.
    新媒体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需求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章利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基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农村地区的访谈调研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需求受自身因素、新媒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性、直观性、从众性、情感性、互动性和效用性六大特征。新媒体平台应净化网络环境,培养正确价值观;直观呈现信息,丰富实用功能;提升互动性,满足情感需求;提供信息筛选指导,提升儿童信息素养;同时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投入,鼓励社会机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