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记川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13.
    尽管图书馆使用类ChatGPT工具具有一定的前景空间,但是其引发的算法歧视风险不可忽视。从数据收集与训练、服务供给与用户使用、结果呈现的全生命周期中,都存在算法偏见,且呈现出隐蔽性、交叉性等新特征。设计者偏见、使用者偏差以及技术壁垒是生成算法歧视的主要原因。设计者偏见可能导致算法模型继承和放大社会固有偏见;使用者偏差则会因用户的数字素养差异而加剧服务利用的不均等;技术壁垒更会使弱势群体难以触达和应用智能技术。算法歧视的负面后果不容小觑,它可能使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演化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产生知识生产话语权的不均等分配,并消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有效防范算法歧视风险,图书馆应在歧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伦理算法干预破除设计者偏见,提升用户的数智能力打破使用者偏差,营造数智包容环境跨越技术应用服务壁垒,以确保类ChatGPT工具在图书馆的合理使用。
  • 唐勇, 庄昕, 周建超, 马洁, 汪聪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83.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传统情报服务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探索情报服务中AIGC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服务创新和升级。文章聚焦于情报服务中的查新业务,选取当前国内外被广泛讨论的五种AIGC工具:ChatGPT、文心一言、智谱清言、Kimi和百小应,根据科技查新服务的流程,分别测试和评估这些工具在文献检索与筛选、文献分析、报告撰写中的实际性能和表现。基于测试结果,从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流程优化、技术平台创新以及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升情报服务效能提出相关建议。
  • 韩发, 张薇, 宋博, 魏侵, 戴萌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20.
    “傻子共振”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现象,在算法模型的推动下快速传播,对提升青年群体的信息素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傻子共振”的成因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验证分析。研究发现,“傻子共振”现象的形成是“信息茧房”“网络巴尔干化”和“回音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导致青年群体产生认知窄 、群体极化和自我满足等后果,因此需要高度警惕并从社会管理、学校教育、网络平台、青年主体等多层面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2.
  • 邬欣言, 胡鑫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0): 28.
    文章以2008—2023 年59 篇国内外儿童阅读疗法实证研究所涉及的59个书单及415个书目为样本,从书目适用对象、书单来源、书目特点和书目效果4个方面、9个子维度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儿童阅读疗法书目的适用对象涉及到的需求分类越来越精细,书目的主题、体裁和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儿童阅读疗法在改善儿童情绪、行为及认知问题上具有显著疗效,但在书单自行编制、本土阅读书目开发、专业人员培养及后续效果追踪等方面,我国尚需立足本土文化,实现阅读疗法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发展。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2.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2.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1): 1.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1.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2.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0): 1.
  • 何立芳, 彭建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43.
    文章在结合皮影Web GIS系统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基于Web GIS技术的非遗数据管理路径与方法。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将空间元素进行经纬度元素的对应扩展,并添加到元数据方案中,使之与时间元素、属性元素一并构成新的元数据方案。通过网络地图提供的API接口,调用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即可在网络地图中实现数据管理。利用大型网络地图对非遗数据进行管理具有使用简便、易维护、成本低、数据可移植等优势;同时,能有效实现数据可视化呈现、可视化挖掘、可视化分析,以及非遗项目的可视化濒危预警等功能。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5): 1.
  • 朱文渊, 汤益飞, 邱仁博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1): 40.
    文章介绍了嘉兴市图书馆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自主研发AIGC绘图应用“AI绘梦大师”,成功将其运用到阅读推广活动“AI绘画之旅”以及活动的过程和成效等情况。指出公共图书馆在采用AIGC技术时需应对版权争议与法律适应性、内容尺度的监管与引导、内容质量的评估与控制、行业冲击与职业转型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应燕娜, 王可鉴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60.
    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亦是“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荐之乡村文化空间篇”所展示的10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调查,分析其在空间构建、服务内容、管理运营上的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浙江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从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注重与传统特色协调、实现文旅融合和建立监督约束体系等方面出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创新升级的同时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 和社会主体参与平台,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新时代的发展。
  • 潘俊林, 弗雷德·巴恩哈特, 莉安·范德克里克, 格温·格雷戈里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1): 85.
    文章记录了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过去十年的创新改革历程,从建立学习共享空间、优化环境与设施、指定课本资料预留、实施流通服务项目、学术咨询与信息素养指导等五个公共服务领域,以及数字化项目、运营模式、部门重组、特色馆藏等四个馆藏管理领域,展示了如何将一所功能逐渐弱化的大学图书馆营造成充满活力的共享学习空间。
  • 姜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90.
    文章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和模块化设计思想,以高校图书馆为服务主体,企业、产业联盟和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服务客体,以立项/布局/决策、技术创新、专利转移转化为服务需求,构建面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立体化服务体系模型及体系框架,对服务体系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文章提出了面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专题数据库构建方法、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分级式的服务内容、多维耦合的服务模式,为完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功能、保障创新型产业集群专利信息服务需求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思路。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2.
  • 胡海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4.
  • 王利利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58.
    数字孪生技术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将其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能进一步推动图书馆转型进程。文章阐述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从图书馆物理实体、数字孪生模型、数字孪生服务系统和图书馆孪生大数据四方面阐释了数字孪生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并从孪生馆员服务、虚拟创意空间、数字记忆平台三个方面对数字孪生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描述,最后从需求牵引机理、创新驱动机理、协同合作机理三个方面探究了数字孪生智慧图书馆的运行机理。
  • 贾楠, 谢伟祯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13.
    图书馆是培养特殊儿童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重要空间。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支持服务的发展,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支持服务的理论,分析了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支持服务的制度环境,总结了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支持服务的实践进展。基于此,提出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支持服务的推进策略:加强理论转换推进成果落地,依据服务对象构建制度体系,拉长服务链条推进全民阅读。
  • 李霞, 王月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短视频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短视频平台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算法推荐服务成为主要的市场推广手段,导致信息窄化现象日益突出。本研究以抖音为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探讨信息窄化对用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的信息窄化对用户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信息有用性和易用性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用户算法素养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扩展了TAM的应用范围,深化了对信息窄化问题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8): 2.
  • 徐益波, 丁若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6): 4.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通过新媒体传播向国际社会进行形象展示,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公众感知维度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IFLA获奖案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获奖图书馆的几个关键特征:高质量发展、社会化探索、数智化创新,并提出了“超越传播”“跨界融合”“数智赋能”等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形象展示中可采用的新媒体策略。
  • 王子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74.
    河南大学图书馆旧址位于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主体以六号楼为主。该馆舍起初供教学、行政使用,并非专门图书馆建筑。楼体为中西合璧风格,是河南大学民国建筑群中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楼宇。六号楼从1924年开始被校图书馆使用,到1985年搬迁新馆,前后61年,一直是河南大学图书馆主馆,为河南大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河南省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
  • 丁燕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1): 66.
    文章以科学计量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8—2023年期间的547篇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突现图谱,发现并科学揭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而从文旅服务空间拓展、新技术提升、特色馆藏传承、新业态发展等角度为图书馆创新文旅融合服务提供借鉴。
  • 吕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84.
    宁波卢氏抱经楼曾藏有两部《明实录》,现一部分藏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一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章对这两条流传路径分别进行补充与辨正。傅斯年图书馆藏本是在民国五年由上海古书流通处主人陈立炎售卖给刘承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刘承幹嘉业堂购得,后随史语所迁藏台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则是宁波卢氏抱经楼在太平天国时期散出,后被蔡氏墨海楼所得,其后人约在民国十七年抵价给宁波李氏,李氏在接收墨海楼藏书后建立了萱荫楼,萱荫楼主人在新中国初期将藏书全部捐给国家,大部分归浙江图书馆,而其中的《明实录》则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
  • 游祎, 汪东升, 高凡伊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28.
    文章以ARL发布的《研究图书馆人工智能指导原则》为基础,通过网络调查法对其所有高校成员馆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ARL高校成员馆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通常以提供人工智能素养研究指南、嵌入式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合作项目等方式实施,呈现出形式灵活多元、服务教学科研、重视人工智能伦理、培养批判思维、推动各类合作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知识技能与认知伦理并重、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和及时学习最佳实践等策略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7): 2.
  • 鲁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76.
    旧建筑改造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对快速扩大图书馆覆盖范围、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网络检索与文献调研筛选了国内外19个旧建筑改造案例,基于案例分析与归纳,提出了改造过程中应遵循历史性、实用性与效益性的基本原则,从场景、建筑、功能与设施四个维度构建了旧建筑改造图书馆的实施策略,建议从融合驱动、专业驱动、效能驱动与合作驱动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改造模式的高质量推广。
  • 徐月, 梁南燕, 游越, 张晓雁, 汪聪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36.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驱动馆员队伍的革新与重塑。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将推动岗位结构、学历结构等一系列优化升级;从馆员能力看,将带来核心职业能力的变化,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或将成为馆员的核心能力;从馆员与用户关系来看,将有助于构建馆员与用户双向协同、互促互利的伙伴关系。面对变革,图书馆应注重激发馆员的主体意识、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增进与各方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合作、加强人事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效融合,真正推动图书馆现代化事业的长久发展。
  • 刁霄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1): 5.
    文章通过解读我国现行国家及地方公共图书馆法规中有关馆员专业化内容,阐述了图书馆员专业化深受制度设计影响,图书馆员学科专业背景日趋多元化,行业组织推动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公共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现状。为促进公共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建设,提出以下策略:修订法规以支持馆员专业化发展,明确公共图书馆馆员专业化角色定位,转变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思路,优化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图书馆职称评聘制度,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协调职能,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
  • 孙笑笑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48.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人大立法决策信息服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满足基础需求的定期信息专刊等日常信息服务、支持特定领域专题研究的深入信息服务和特定时间节点如“两会”的综合信息服务。经过多年深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畅通沟通反馈渠道、构建专业服务团队、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建立规范服务制度方面成效显著。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信息服务可从优化资源建设、共享合作机制,增强信息流通、促进协同合作两方面进行改善。
  • 龚蛟腾, 周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4.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文化引领。基层图书馆作为弥补城乡文化鸿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必须肩负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当前,基层图书馆存在标准规范缺失、资源配置不齐、数字赋能较弱、运行机制不全以及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应用、完善运行机制与激发创新意识等措施,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 李国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 (12): 5.
  • 耿纪昌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54.
    保罗·泽考斯基的信息素养概念是信息素养领域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基石。对这一概念的深入考察,有助于其思想在中文语境中的正确传播。根据保罗·泽考斯基《信息服务环境关系与优先事项》报告的原文陈述提炼核心要素和关键行为并构造概念图,通过比较原文陈述和中文引证文献的内容差异揭示其中文引介问题。研究发现,泽考斯基的普遍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包含对信息素养与国家、社会、个人关系方面的重要理解,具有情境化、实践性的特征。由于译介的不规范,我国学者在把握其思想内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偏误。
  • 毛旭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3): 14.
  • 姜丰伟, 李杨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4): 64.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色服务内容,也是满足公众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文章梳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为例,研究其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基础保障、组织实施、运行效果与创新亮点,总结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策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吸引力、提高相关政策的全面性与可执行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强引导作用。
  • 吕福龙, 汪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2): 5.
    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需求具有保守性、地域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然而各大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的公共文化则倾向于潮流化、中心化以及娱乐化,这使得农村老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需求识别低度数字化、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服务方式可操作性弱,是导致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三大要素。为了优化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匹配农村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识别机制、打造契合农村老年人的专题性服务内容、形成适合农村老年人操作的多重服务形式。
  • 梁征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 (1): 49.
    设计更符合纪录片文献资源特征的元数据对图书馆纪录片文献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广州图书馆开展纪录片公共文化服务和纪录片文献资源管理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分析了图书馆纪录片文献资源应用元数据的现状,从纪录片文献资源元数据的特征出发,结合现行的有关规范与标准,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图书馆纪录片文献资源元数据格式。广州图书馆在元数据设计中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文献的著录和知识描述,为图书馆纪录片文献资源元数据管理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